原载百家号“说剧解戏”,有剧透。如需转载请联系,未经许可勿转载。
《香港爱情故事》12月7日香港翡翠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TVB)开播,只播出两集便暂获新浪热搜,在豆瓣拿下的高分。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熟悉的配方,不一样的港味儿。
TVB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像一支望远镜,让我们远远瞥见了香港巅峰时期的浮华盛世。从望远镜里我们看见过每天枪林弹雨、飒爽英姿的阿Sir,Madam;看到过职业干练、妙手仁心的帅气医生,开启了我们对职业剧的启蒙;也见识了珠光宝气,浮夸世界的豪门恩怨。无论这些是不是贴近香港人的生活,但绝对远离我们的生活,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感令人充满好奇和期待。
而近些年我们对港剧的认知仿佛断了档,这次TVB带着《香港爱情故事》重归大众视野,我们仔细看了一眼,她变了。洗尽铅华,关掉滤镜,以一种近乎素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真实的可以看清皮肤上略显粗糙的毛孔,她带着走过繁华的入世的淡定,将香港最平凡的生活一幕一幕娓娓道来。
《香港爱情故事》其实叫做“香港故事”更为贴切,因为有些故事,无关爱情。它讲述的住在公屋的一家五口,父与母,一兄两妹,各有情事,各有心事。
与其说是五个人的视角,不如说是一个人人生中必将经历的各个阶段,小妹子婷情窦初开,精密计算爱情中的得与失;二妹子欣情爱浮沉,看破红尘;大哥子郎年过三十,为成婚筑巢奔忙;父与母老夫老妻,两看相厌,即将分崩离析。
还在读书小妹子婷,在外她是社交网络的“柠檬女神”,开篇便上演了一段经典的“十动然拒”的经典场景;在家她是高枕无忧的“壁橱公主”,沉溺在自己一平方多大的小天地和无限空间的社交网络里。
她永远会从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提炼或者说是截取出最美的一段呈现在社交网络中,家里吵得鸡飞狗跳,不要慌,带上耳机,拿出手机,拍上一张美美的团圆饭并备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发到网络上。
她对着万众瞩目下前来表白的学弟,面露微笑,略带羞涩,十分感动,然后毫不留情的拒绝。备胎放着不要丢,也许以后还有别的用,比如吸引男神注意吃醋。
她处心积虑向外界展现精修后自己,也同样被加了滤镜的同类人吸引,每时每刻计算着完美的恋爱方程式。
二妹子欣是追求自由的Slash族(多重职业),除了喜欢的摄影事业,她还是酒吧侍应,餐厅侍应,摄影助理。
二妹对待男友的态度也和对待兼职的态度一样,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只走肾,不走心,无意发展长远关系,只追求可以即用即丢的快餐爱情。
相比之下,大哥子郎的爱情最是朴质甜蜜的了。与同是草根的女友相恋多年,狭小的公屋容不下多余两个人的世界,他们度过了七年之痒,却找不到安身之处。七年的纪念日也只能找个钟点房度过,求婚在公交车上,离家出走蜗居在时空胶囊酒店。虽然步步维艰,但是却呈现了苦中作乐的最美爱情。
香港故事爱情烟消云尽后的样子——陈父与陈母。两人显然积怨已久,大男子主义的父亲每天颐指气使,把“我养活你们全家”挂在嘴边,每天只顾着赌马,对妻子大呼小叫,与子女关系冷漠。母亲的爆发和出逃也是情理之中。
片中依稀闪现了港式精英的身影,坐拥几套豪宅上司时刻注视住在公屋里的男女主,仿佛在观摩自己的人生对岸,并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上司:“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我有几套豪宅,而你们30多岁还要和家里人住在一起?”
男主:“因为你赢在起跑线。”
上司:“幼稚,因为我比你们更加努力,当你们吃喝玩乐的时候,我就默默耕耘,买房、换房,然后慢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们知道我说什么吗?”
女友:“炒楼可以致富喽”
上司:“我是叫你们学会牺牲,不逛街、不购物、不去旅行,努力工作赚钱,……有付出才有回报。”
女友小声:“你说得到轻松。”
这大概是有房的精英和无房的蚁族最真实的碰撞了。
在这个现实故事里,TVB搬出了高大上的样板间,搬进了蜗居。剧中场景全部于公屋、劏房、时钟酒店实景拍摄,下接地气,上接烟火气,平淡的生活透露着辛酸,辛酸里又有着搞笑,即使生活再苦,也要从中寻找小确幸。
戏中有TVB老戏骨陈汉声、龚慈恩的加持,年轻演员虽然叫不上名字,却都颜值在线,有笑有泪的故事,希望后续的发展值得上高分的期待。